【甲午战争大事记】 1860年6月,曾国藩建议清政府办海军。 1862年,赫德函令总税务司李泰国在英国代购轮船。李泰国在英国订购大小轮船共七艘。 1866年,左宗棠奏设福州船政局于马尾,这是清朝海军萌芽之始。1867年,命沈葆桢总理船政。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成第一号轮船,取名恬吉,后改称惠吉。 1869年,福州船政局制成第一艘炮舰万年青;江南制造总局制成炮舰操江。 1874年,日本侵入台湾。丁日昌拟《北洋水师章程》六条,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清政府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两江总督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 1876年,刘步蟾、林泰曾从英法考察回国。 1879年,清政府决定先于北洋创设一支舰队。 1881年,清政府派丁汝昌去英国接收超勇、扬威两舰。 1885年10月,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 1888年,威海刘公岛炮台兴工、大连湾炮台兴工。9月,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1891年,李鸿章第一次检阅北洋舰队。日本政府请北洋舰队访问日本。 1893年,大连湾炮台竣工。 1894年5月4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6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向朝鲜派兵。 1894年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1894年6月22日,日本外相向中国公使递交绝交书。 1894年 7月21日,李鸿章雇英国商船运兵赴牙山,派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航。 1894年7月23日,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日本海军击沉“高升号”运兵船。 1894年7月29日,日本陆军与清军在朝鲜作战,甲午陆战爆发。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1894年9月16日,日军攻占平壤,清军全线溃败至鸭绿江中国一侧。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爆发大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超勇号管带黄建勋、扬威号管带林履中战死,牺牲海军官兵1353名。 1894年10月24日,日军第二军登陆辽东花园口,未遇抵抗。 1894年11月21日,日军占领旅顺,实施旅顺大屠杀。 1894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海城。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威海荣成湾登陆,未遇抵抗。 1895年2月10-11日,刘步蟾、张文宣、杨用霖、丁汝昌自杀殉国。 1895年2月12日,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向日本海军投降。2月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3月23日,日军比志岛支队在台湾澎湖列岛登陆。 1895年4月17日,中日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新约》,即《马关条约》,标志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中国割让辽东湾、澎湖列岛和台湾,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2024年,农历甲辰年。 翻开日历,一行字映入眼帘,分外刺目:甲午海战130周年。 意大利史学巨匠与哲学深思者克罗奇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人类无法穿梭于时空,只能立足现在。只有当“过去”与“现在”的视野相互交融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过去。 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在海上漂浮,即像沉舰之后的邓世昌。 身在茫茫大海,即将沉没。哪一件事最重要?哪一句话最深刻?哪一个瞬间值得留下,留给这个生养肉身的人世间?亦或,什么也不说,抱着那条狗,一起沉入瀚海。 一睁眼,一闭眼,就是那面龙旗和龙旗舰队。 以手写心,内心炽热,如义和团般冲动。读着《清史稿》、《日本近代史》、《明治天皇传》,读到精炼处,那种沉浸在史实之中的撞击感,像潮水般涌来,文字虽淡然、却凝练精湛,寥寥数语,便刻画出惊心画面。空间与场景,在脑海间变成激烈战场,心紧紧挛缩,感受到血流尽、脉已停的那一刻。 甲午战场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狩猎,所有的搏杀尽在一张网中:巨舰与巨舰的猎杀,与心智、计谋、策划、精算,交织在一起,壮烈牺牲与悲惨死去,掀起一排排血色海浪。这海浪经久不息,拍击在民族的胸膛。 尽管130周年之后,依然有震撼与惊厥,像海啸般扑来。 历史的细节如甲午沉舰,沉入深深的史海。 低头朝下看,深不见底。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的只有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喜欢历史,也经常被历史欺骗。 “我的甲午海战”啊!有一种责任,促使我做了一个历史的沉舰打捞。 只要捞上来真实的物件,比如哈乞开司炮弹壳、克虏伯炮弹、军刀、舵盘、瓷碗、水杯、勺子、叉子、铜锅、铜钱、罐头盒、牛肉酱、墨水瓶、铜烟袋、麻将、象棋、九连环、剃须刀、灯盏…… 这海底拾忆,皆有重要价值。 他们曾经像一颗颗流星般划过浓烟天际,见证着那道抵抗外辱的防线。 他们渴望进攻,也渴望被进攻。 只有在进攻中搏杀,才有血性张扬。 攻击的弹道,便演化成一个个扑向前去的身影。 于是,便背上行囊,去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刘公岛,寻觅这百年谜底。 清晨,泰恩河两岸,晨雾如梦,轻纱弥漫。 距离英国伦敦446公里的纽卡斯尔市,位于伦敦东北部,泰恩河自西向东横贯,几乎跨越大西洋和北海,连接英国东西海岸。 纽卡斯尔在薄雾中显露尊容,古老建筑矗立在河畔,诉说着岁月沧桑。河面上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时间的指纹。 这座为北洋舰队打造军舰的埃尔斯维克造船厂,是英国大型造船厂之一。 在阳光映照下,远远望去,巨大船台高耸入云,钢铁架构寒光闪烁。船厂内,机器轰鸣声、金属撞击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激昂交响乐。 英国著名造船企业阿姆斯特朗船厂坐落在这里。走进船厂,巨大船坞中,一艘艘未完工的军舰骨架静静矗立,宛如沉睡巨兽,等待被唤醒。工人们忙碌身影穿梭其中,他们用汗水与智慧融入每一块钢板、每一颗铆钉。 这是19世纪世界造船中心之一埃尔斯维克。 在繁忙与喧嚣中,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来自中国北洋舰队的将领们,在舰队提督丁汝昌率领下,和200多名水手前来接舰,期盼着战舰早日完工。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对大清海防的忧虑与期望。 清朝新购战舰“致远”号,在英国造船厂下水前的情形,船尾镶有清国海军标志的龙形铭牌。动力系统采用双引擎螺旋桨驱动,是同时代最新型战舰。 停泊在泰恩河畔的“超勇”级巡洋舰。 在英国高速试航中的致远舰。 这些人中,有一位年轻海军将领,叫邓世昌,时年32岁。 1879年,邓世昌调北洋水师任职。 此前,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霾”等舰船管带。目睹英国庞大造船业和号称“世界第一海军”英国皇家海军,经历外国军舰横行中国的耻辱,他不禁击掌叹道:“若我国不以西法练海军,一旦强邻肇衅,何以御之?” 《清国史馆传包》中“邓世昌等出身履历”称:公讳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性沈毅,有大志,状貌魁岸,少时尝随父之沪上,见欧舶日至,戚然曰:“中西互市久,远人日驭风涛,稔知我国隘塞,若我国不以西法练海军,一旦强邻肇衅,何以御之?”知者以为至言。【1】 北洋海防督操的丁汝昌亲自带队,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出林泰曾、邓世昌、蓝建枢、李和、杨用霖等人随行,并从登荣水师中严格挑选出舵工、水勇等224人一同组成接舰部队,由上海前往英国接舰。 接舰部队分两批出发:1880年11月23日,丁汝昌时任北洋水师炮船督操,带着总教习格雷森、管驾林泰曾、邓世昌等人,先行乘坐法国商轮出发,抵达英国完成初步准备工作以后,大部队再乘坐招商局的“海琛”号商轮前去接舰。这么做一是为了节省经费,二是“海琛”号原本是货轮,需要进行改装,将货舱改为住舱才行。 1880年12月23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两百多位北洋水师的精锐赴英国接收战舰。 1881年和1887年,邓世昌两次来到纽卡斯尔,监造、接收北洋海军订购的“超勇号”、“扬威号”和“致远号”、“靖远号”四艘铁甲舰。 这一刻,一幅震撼人心的工业画卷呈现眼前:烟囱林立,如巨柱直插云霄,机器轰鸣,似大海汹涌波涛。泰恩河畔,埃尔斯维克船厂中,即将完工的“超勇”号和“扬威”号巡洋舰静静停泊,庞大舰身散发着钢铁的冷峻气息,犹如沉睡雄狮,等待被唤醒。 生机勃勃的英国造船业。每一艘从纽尔斯卡驶出的船只,都不仅仅是一件工业制品,更是凝聚无数人心血与智慧的艺术杰作,带着英国造船业的荣耀,驶向世界各个角落,征服那广阔无垠的蓝色海洋。 此时,邓世昌,内心如大海波澜,汹涌起伏。 眼中闪烁兴奋与自豪之光。这两艘新锐巡洋舰,宛如璀璨明珠,闪耀着海军技术的先进光辉,承载着洋务派重建海防的殷切希望,仿佛黑暗中灯塔,照亮中国海军的未来之路。他将要驾驶这些钢铁巨舰在浩瀚海洋上乘风破浪,为国家守护海疆,心中涌起一股强烈使命感。然而,心头又笼罩阴霾。他深知,就在“致远”舰下水半年前,日本海军订购的“浪速”号巡洋舰,刚刚在这船厂建成交付,首任舰长便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而“吉野”号,也诞生于这座船厂。 “致远”号购置于1887年,是北洋水师添置的最后一批军舰之一,也是这支舰队中最先进军舰。有3门210毫米主炮,每小时能航行18海里,比北洋水师所有其他舰艇都快。但与“吉野”相比在航速和火力上都不及。 这无疑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邓世昌深刻意识到,中国海军发展之路布满荆棘。周边国家海军力量迅速崛起,大清海军任重而道远。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深深忧虑。 面对如此景象,心中遥想国家未来,充满忧心。 19世纪,英国造船业规模占世界总量70%。 朴次茅斯、格拉斯哥、贝尔法斯特、纽卡斯尔等城市掌握着世界造船命脉。其中埃尔斯维克船厂从大型军舰,到武器配备组装完成,特别是装备当时世界上性能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式线膛舰载火炮,令他的客户——英国皇家海军、沙俄海军、大清北洋海军、日本联合舰队、美国海军惊叹不已。 纽尔斯卡泰恩河上景象。大英之所以成为强国,即是集中全力,建设海洋大国,打造世界上最强大海军,开辟海上通道,成为海洋国家。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即是明例。 有了被洋人船坚炮利敲开国门的惨痛经历,痛定思痛,心有不甘。胸怀夙愿,成就大业。这群大清年轻的海军将领们渴望驾驶这些先进战舰,为大清海防铸就不朽功勋。 这些钢铁巨兽,更是国家希望、民族脊梁。 风轻轻吹过,吹拂着他们的衣角,仿佛在低语着未来挑战与使命。 “超勇”和“扬威”在纽卡斯尔港正式下水,200名北洋水师官兵与数十名英国官员、制造商及女眷,在港内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北洋水师官兵以中国习俗,在舰上放了数响喜庆的礼炮。 邓世昌与林曾泰分别指挥“超勇”“扬威”,从纽卡斯尔起航,驶向那片承载着国家希望浩瀚海洋,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 此后,中国北洋舰队一艘艘军舰从这里驶出,承载着无数梦想与使命,驶向遥远东方。 纽卡斯尔浓缩着一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和恢弘梦想。 这澎湃梦想,这激荡海潮,一直在奔腾,潮涌跌宕。 这梦想,这涛声,激荡着一颗颗海军将士心,在浩瀚大洋上逐波踏浪。 纽卡斯尔民歌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 中国佬啊中国佬,穿着一身蓝布袄; 你来找那英国佬,前来向他问声好; 欢迎你来中国佬,又买船来又买炮; 要是你肯掏腰包,咱就请你吃薯条。 (John Chinaman,John Chinaman,Dressed in yor suit ov blue, Ye’ve cum te see John Englishman,An’axee-how-he-doo. Yor welcome here,John Chinaman,Te buy yor guns an’ships, An’if ye bring yor munny,John,Ye’ll find us jolly chips.) ——自《中国水兵在纽卡斯尔》(“Chinese Sailors in Newcastle”) 这是1881年接收“超勇”“扬威”时,英国人创作的这首民歌。 大清帝国的黄龙旗曾在这里高高飘扬,阿姆斯特朗工业帝国造船史册上必有浓重一笔——阿姆斯特朗公司与中国海军合作长达30多年。那一艘艘威武雄壮的“海上蛟龙”相继登场,那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活剧在十九世纪末的东亚舞台上拉开了帷幕。 19世纪末纽尔斯卡市容街景。 今日纽尔斯卡景象。虽然古老的造船业已成历史,但原有风貌皆被保存下来,成为一段清晰的历史印记。 曾两次赴英国,遗憾没有到纽卡斯尔一睹真容,只在泰晤士河畔徘徊。 1886年12月14日,一面三角黄龙旗在新军舰上升起。 北洋水师防护巡洋舰“靖远号”在埃尔斯维克造船厂下水。按惯例,新舰下水需演奏国歌,而当时中国没有国歌,英国人信手拈来一首古老民谣——“妈妈好糊涂”。当英国乐队奏响这支歌时,在场的北洋水师军官谁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 这不祥之兆,不幸一语成谶! 8年后,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大清朝廷,真是一位睡眼惺松的糊涂妈妈! 【文史来源】 【1】邓世昌资料长编、国家清史编委会传记组、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清国史馆传包》光绪二十年九月兵部片《邓世昌等出身履历》 罗伯特•赫德,英国人,1854年来到中国,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48年之久,在任内创建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海关管理制度,还创建中国现代邮政系统。他极力助推李鸿章从英国购买舰船。1911年9月20日,在英国白金汉郡逝世,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 1664 年4月,晨曦破晓,天际微白,大西洋波涛泛着冷峻光彩。 一支英国远征军舰队破浪前行,军舰劈开汹涌浪涛,闯入一条临海大河。 这支英国海军远征队舰队,历尽艰险,漂过大西洋,进入这条被探险家哈德逊探索过的河流,据说这里“有海狸出没”,这就是今天美国哈德逊河。 朝阳洒在铁甲舰身,勾勒出冷硬轮廓。海水淡水交汇处,河流奔腾,涌入大海,激起层层白浪。军舰逆流而上。两岸茂密森林,在微风中低语;起伏山丘,宛如沉睡巨人;无垠疆土,神秘河山,让英军惊叹不已,眼中满是贪婪之色。 一艘艘巨帆军舰,如嗜血猛兽闯入这无垠海河。 海军军官和军士们表情兴奋而狂热,为即将夺得这片荷兰新殖民地而心潮澎湃。心中欲望如烈火燃烧,无边的财富似乎已在眼前。 英国海军远征队迅速占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命名为“纽约”。此前,英国人组织“皇家非洲公司”,进攻并占领荷兰在非洲西岸殖民地,企图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一本万利的象牙、奴隶和黄金贸易。 于是,荷兰正式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终于爆发。 在英王查理二世弟弟詹姆士•约克公爵指挥下,英军对荷兰开战。 随后爆发洛斯托夫特海战、卑尔根海战、四日海战、古德温海战、圣•詹姆斯日之战。双方厮杀在浩瀚大海上。 这是巨舰对巨舰的对决。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拥有“勇士级”铁甲舰;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拥有最耀眼的“风帆战舰”。这无疑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战舰的血腥厮杀。 1667年6月19日,荷兰海军上将德•勒伊特率领荷兰舰队(近60艘战列舰、小型船、纵火船)航行到泰晤士河口。趁黑夜涨潮时,顺潮流溯入泰晤士河,一路炮击,很快占领英国希尔内斯炮台,夺取四、五吨黄金及大量木材、树脂等。荷兰舰队横冲直撞,寻找并击毁英国舰船。查塔姆船坞停泊 18艘巨舰,每舰都在1000吨以上,登陆部队及纵火船人员拆除或毁掉6艘巨舰。其中蒙克旗舰“皇家查理”号被荷兰人俘虏,一些军舰作为战利品带回本土。 荷兰舰队还炮轰伦敦,封锁泰晤士河口长达数月。 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的“海上马车夫”,掀翻了大英“日不落帝国”,打破英军“战无不胜”的神话。 这个战例被美国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写入教科书。 这本书名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它对整个世界海洋、国际关系、频海国家和海战产生深远影响力。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曾两度出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提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首次提出“海权优越论”,对世界影响深远。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舰队确保制海权。 长期以来,中国人如何认识海权呢? 清朝入关后,由游牧民族变成封建王朝,经历了从“开海”到“禁海”,从“禁海”到“有限开海”的变化过程。 清政府统一中国后,为防止郑成功抗清力量与内地抗清力量发生联系,沿袭明朝海禁制度,实行海禁。清廷正式全面海禁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 清朝偏向于保守的海洋政策。清初,效忠明朝的郑成功及子孙活跃于东南沿海一带,清廷为防范郑氏,断绝沿海居民与其往来,采取严厉“海禁”“迁界”政策。顺治十三年(1656)清廷颁布《禁海令》:“凡沿海各地,处处设防,不许片帆入口。”“商民不得下海交易,沿海居民内迁50里,违者或越界者,无论官民一律处斩。”“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1】清廷采取暴力手段,强制沿海居民内迁,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致沿海五十里内大片耕地荒废,满目荒凉,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对外贸易停滞。 大海在眼前,却“片帆不得入海”,禁止民间私自出海,不得海上贸易。 “入”与“不入”,皆在王道之口。 “禁”是禁不住的,私下贸易猖獗一时。 大势所趋,康熙二十三年“开海”后,海上贸易日兴。 随着国内局势安定与社会发展,清朝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需求越来越大,开始大量进口暹罗等国稻米。稻米进口量不断增加与商贸路线繁荣,引来海盗注意。海盗大肆猖獗,经常出没海上,掠夺往来商船,杀害船上商旅,造成商业往来的极大危害。 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蔡牵、朱濆等海盗集团,广东郑一、张保仔、郭婆带、乌石二等海盗集团,风靡时达万余人,风行海上,竖起海盗旗,以帆船火炮,明火执仗,群聚剽掠,造成海疆不靖之局面,货船闻之色变。 16-17世纪明朝中叶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就是一个海盗世界。这里有中国海盗、日本海盗、葡萄牙海盗、西班牙海盗、荷兰海盗等。那时商、盗没有明确划分,有生意做就是商(走私),没生意做就是盗。当海禁宽时,海盗就变成海商;当海禁严时,海商就变成海盗。因明朝海禁很严,中国海上商业资本没有出路,只能去做海盗。这些海盗称为“海商集团”。势力很大,可左右明朝政治、军事局势。 美国史学家安乐博说:“1520—1810年,是中国海盗黄金时代,中国海盗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范围上,一度都达到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海盗均无以匹敌的地步。”【2】海盗抢劫目标是东南沿海、往返于东南亚之间的米船以及西洋商船。因此,朝廷确立靖海政策,组织闽粤水师,设立海防,围剿海盗,缉私与剿匪成为一道独特的海上景观。 官府水师长期担负着捕盗、缉私、守卡、御侮等重要职责,维护沿海一带稳定。这些水师朝廷比较忌惮,因为他们属于地方权力集团控制。 作为主政朝廷,清代对海疆地区管治政策,包括政治上海禁政策、移民政策、海岛政策、海疆民族政策、治安保甲、海上交通制度等;军事上沿海内外防御政策、外海水师和近代海军的建设与管理、海上巡哨制等;经济上海内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海关制度、公行制度等、禁烟、禁教政策等。 农耕经济封闭性造就了中国古代“重陆轻海”的意识,海禁导致闭关锁国,商业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深受压抑,海军建设和海权维护,耗资巨大,封建政府不愿投资或无力承受。 清廷对领海范围,已有明确认知:根据《崖州志》记载,南海在清朝归属崖州管辖,崖州水师会定期到南海巡逻,且巡逻范围非常大,北到海南岛,南到占城和暹罗,已超过今天“九段线”范围。“崖州协水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西接儋州营洋界,东接海口营洋界。”(《崖州志》) 可惜,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随着西方贸易船只源源不断进入中国海域,大量鸦片输入,大量白银流出,海上力量薄弱,管控能力不足,让西方国家看到了清朝孱弱的身影,便有机可乘。 一个海洋大国,屹立东方。 海权意识,犹如一颗璀璨星辰,在这片蓝色苍穹中熠熠生辉。她是民族崛起灯塔,指引我们驶向远方征程;她是守护家园利剑,捍卫着我们神圣的领土与尊严。 中国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海域分布着大小岛屿7600个,岛屿岸线长14247公里,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600公里,海岸带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13%,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 “西披于流沙,东至于海”,这漫漫海岸线、众多岛屿、富庶海岸带,谁来保护呢? 马汉言:海权确立需有六要素: 一是地理占先。如岛国,具有发展海权优越条件,把目标指向海洋,向海洋发展,耕海牧渔。 二是岸线漫长。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 三是领土依托。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领土作为依托。 四是兵员充足。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人员为主,可为海军发展提供充足兵员。 五是民族精神。海军强国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树立强烈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六是政府可靠。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总长度约为24万公里,足以绕地球6圈,更是俄罗斯海岸线长度7倍之多。 美国海岸线约 19924 千米,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部分海域。从东海岸历史名城到西海岸现代化都市,从北部寒冷海岸到南部热带海滩,美国海岸线体现了这个跨洋大国的多元性。 马汉的“海权论”,令大清帝国及往前追溯所有王朝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多少年来,一个农耕文明的中央大国谁去想苍茫大海之外的景象呢?!谁有“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洋利益”的民族精神?! 我们向来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士大夫,敢有这份“渴求物质利益”的野心吗?这不是“非份之想”吗?这不是与“和睦平安、尚农务实、耕读两行、安土乐天”的祖训背道而驰吗?! 然而,世界就是这样,过去如此,今天亦如此。哪有什么“千年之大变局”,实是你未见过世面而已。你想成为“伟大民族”,不动刀,不动枪,怎么得来呢?!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这句话,能听得懂人有多少?! 但是,对面岛国上日本人听懂了——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全盘接受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接受西方依托海洋进行武力扩张的海洋文明。明治政府励精图治,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亲营四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日本海军第一艘国造军舰“清辉”号,由横须贺造船所所长赤松则良设计,是明治维新时期最初建造的军舰。 明治维新时期,委托英国建造的金刚级巡洋舰。 日本设想“航海雄略”——整顿武备,建造舰船大炮,首先开发虾夷,进而夺取堪察加及鄂霍次克,收服琉球、朝鲜,进而北可进中国东北,南可至中国台湾、菲律宾。【3】 1868年,日本军方向天皇提出“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其作战方针以掌控海权为核心。策划预案是:第一,如海战大胜,掌握黄海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北京;第二,如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则固守平壤,舰队维护朝鲜海峡制海权,从事陆军增遣队运输工作;第三,如舰队受挫,制海权归于中国,陆军则全部撤离朝鲜,海军守卫沿海。【4】以海军开拓万里波涛,主动进攻,夺取黄海制海权,先占朝鲜,再占华夏。 日本人目光中露出“鲸吞华夏”的凶恶之相,他从来是打第一枪的。 他在等待一个恰当时机。 时机终于到来——1871年12月。 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南部登陆,因语言不通,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居民牡丹社人杀害,其它人被送回国。 1873年,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等来华交涉。 中国称:“台湾岛和琉球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自杀,裁次固在于我。” 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人被杀为借口,组织“台湾生番探险队”3000人,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侵略台湾,并在琅峤登陆。5月18日,日军与台湾生番交战。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等战死。7月,日军以龟山为中心建立都督府。 1874年5月14日,同治皇帝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6月14日,沈葆桢等人由福建马尾率“安澜”“伏波”“飞云”号军舰前往台湾。李鸿章随即向台湾增兵,沈葆桢积极开展“驱日保台”斗争,正准备发动总攻时,清廷居然与日本开始谈判了。 清廷得悉,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福建布政使潘蔚为帮办,前往台湾部署军事,加强海防。日军后援不继,水土不服,病死较多。日方考虑不能军事占领台湾,转而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外交谈判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台事专条》(即中日《北京专约》),清政府付给“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10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40万两。12月20日,日军从台湾全部撤走。 日军侵台一事最终以中国对日赔款50万两白银,换取日本从台湾撤军。 此事,对清廷刺激极大——《中日北京专约》签字后第六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上奏朝廷,建议迅速筹议海防事宜,并提出“练兵、 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要事。【5】 由此,清政府在1874年展开了一场关于国防战略的大争论——“海防”和“塞防”之争,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危机。 该来的事迟早要来的—— 日本开始紧锣密鼓吞并琉球。 琉球国位于中国东南海中,乃一个“至小至贫”之国。 “琉球国为中国洋面一小岛,地势狭小,物产浇薄。”【6】 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1372年,琉球诸国成为中国明王朝藩属国。 作为中国藩属国,《明史》记载:亚洲诸国正式朝贡次数,日本19次,朝鲜30次,爪哇37次,安南89次,而琉球一国即171次(实际次数还远多于这个数字),几乎近于各国总和。本着“厚往薄来”政策,中国给贡品定价格很高,而给琉球价钱比他国更高,以十倍市价甚至更高价格进口琉球产物。 明代,琉球船只在朝鲜、日本、暹罗、北大年、安南、吕宋、苏门答腊、爪哇、旧港、满刺加等国家和地区间穿梭如织,每次来中国朝贡时,那些从东南亚和日本买来香料、胡椒、象牙、屏风、腰刀都会赚上超过十倍暴利。走时带走大量丝绸、药材和瓷器等赏赐品,转卖到暹罗、安南等国家,又可大赚一笔。原本贫瘠落后的琉球一夜暴富。朝鲜国使臣提到琉球国不无妒忌地说:中国政府对待朝鲜不能与琉球国相比。葡萄牙商人皮莱斯说:琉球人阔绰程度已在中国人之上。 在琉球首里城正殿门,悬挂着一口“万国津梁钟”,铭文上自豪宣称:“琉球国者,南海胜地而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地灵人物,远扇和夏之仁风。” 明代成为琉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7】 明代,日本来华使团胡作非为,沿大运河进京,沿途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臭名昭著,加之倭寇之名甚啸,朝廷愤怒,断绝与日贸易。 失掉进贡资格,日本损失巨大。 日本人想出计策,大举入侵琉球,将琉球国王逮捕,带到名古屋。 要琉球国王保证,借琉球之名,披上琉球外衣,与明朝贸易。 琉球国到明朝请封、谢恩、进贡,都要经日本同意,这就剥夺了琉球贸易权。 日本人对琉球国强行立约:琉球从王位传袭到官吏任免,从对外贸易到民间互市,直至民事纠纷仲裁权,悉数交付日本主持。 琉球近乎成为日本殖民地。 这一切必须瞒着中国。 日本人行事,向来鬼鬼祟祟。 他要求琉球在中国面前绝对不能泄露这一点,必须伪装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规定琉球人在与中国交往中,丝毫不得吐露已经被日本人控制的事实。日本人特别命令:禁止琉球人模仿日本发型和服装。要求中国册封使团到达琉球时,琉球人不得使用日本货币。首里和那霸附近村落禁止使用日文书写布告牌。日本年号、日本名字、日本歌也禁止使用。琉球人家里日本书籍、器具,琉球宫殿和寺庙中日本式匾额等所有日本风格的物品皆掩藏起来,不得被中国人发现。 琉球王国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从此琉球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日本人虚荣心极强。 1636年,日本幕府规定,琉球国王发往日本文书上不得使用“中山王”称号,须改用“琉球国司”。这就形成“幕府将军—萨摩藩主—琉球国司”三级主从关系。琉球还需要经常遣使前往日本谒见幕府将军,被称为“上江户”。在谒见将军时,琉球王子要行“九拜”大礼。而日本也模仿中国,对琉球进行册封。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属国”,体验到“天下中心”的爽感。 为让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日本人对琉球进贡使团做出许多特殊规定,要求琉球使团所有穿戴仪仗,仿照中国风格,使者在拜见萨摩藩藩主时,要身着汉式冠服,乐团奏“唐音”,看到一支“唐式”队伍在自己面前行大礼,日本将军感到了中华帝国在对自己卑躬屈膝。 清康熙帝赐给琉球国的金匾至今还保存在琉球首里城。 到了清朝,日本通过琉球国使者知晓中国改朝换代,遂积极与清朝进贡效忠,让清朝觉得琉球国对自己忠贞不二。在清朝属藩国之中,琉球所获赏赐数量仅次于朝鲜,远多于安南、暹罗诸国。直到康熙年代,大清朝也未发现琉球从政治到经济都已被日本控制。中国政权对此从未干预。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发现琉球国的真实境况。 大清使者驾船远航,来到琉球国。 一如既往地受到热情接待。 清王朝曾十多次派遣使团,出使琉球,去册封琉球国王,每次使团在琉球都一住数月,却对琉球“一国两属”的状况一无察觉。 因为日本人严格要求琉球国守口如瓶,把“被日本控制”当成最高国家机密,不得透露给中国。 当中国使节一到,日方人员都隐蔽到北部运天港一带,以免被中国人发现。日本人规定,清国使节在琉球期间,琉球人不能谈论与日本有关话题。日本还为琉球还制订专门应对中国使臣询问的解答样板,让琉球人背诵。现存于那霸市历史博物馆所藏1866年写本《条款官话》,就是问答样板之一。 日本人心细如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明万历三十七年,当时日本人对琉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量琉球人死于日本人屠刀之手。日本残暴统治、日本文化弱势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使得琉球人鄙视日本而心系中华。 天地良心,琉球归属中华之心,一直未变。 琉球国王尚泰,是大清康熙皇帝册封的“琉球国中山王”,康熙年间,又改封琉球国王。 1871年,明治政府推出“废藩置县”之举,琉球一夜间变成日本的“鹿儿岛县”。这时琉球国才真正感受到“国运大变”,尚泰召集百官,商讨如何应对剧变。他们希望维持琉球为附庸国的现状,避免被明治政府直接统治,还幻想向日本归还琉球被割让的奄美群岛。 明治政府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封尚泰藩王,列华族,遏其外交”,展开吞并琉球国的进程。 1875年7月,日本首先把琉球管辖权从外务省移至内务省,指令熊本镇台兵进驻琉球,令琉球失去外交和军事自主权。紧接着,日本逼迫琉球与中国断绝关系,命令琉球停止对清朝贡,不接受清朝册封,撤销驻福州琉球馆。使用明治年号,实行藩政改革,勒令琉球国王尚泰宣誓遵奉日本国法。日本派军警占领尚泰住所,强行将琉球王尚泰从冲绳迁往东京,威胁琉球必须归顺日本。 灭国前,琉球国王派遣特使在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前跪请三天,哭求清朝政府派兵前往援救。无奈清廷无法施救。 第二年,1880年,尚泰原派至北京求救的使臣随员林世功,则绝食上书,终则自刎殉国。 自1879年琉球灭亡至1885年间,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国,以福州、北京、天津为据点,开展“复国运动”。琉球亡国者向清朝总理衙门、礼部和重臣李鸿章、左宗棠等递交请愿书多达28份,要求宗主国为其做主交涉。 琉球人不愿服屈日本,数百年来即如是。 1609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日本第一次侵犯琉球时,曾在明南京国子监读书时任琉球王国要职的琉球志士郑迵,便因反抗日军,被处下油锅惨刑,将他炸成人干,日本人称“人酥”。 1879年(清光绪五年),日本于侵占琉球后,琉球志士奋起反抗,惨遭杀害。宫古岛平良西里“南名小事件”中,在南名小海滨被斩首的志士,最为壮烈。 他们临刑高喊道:“我的头无论你们怎样斩,也决不会落在你们的面前,你们且看清了琉球人的血魂!”(《琉球亡国史谭》) 日本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实施“琉球处分”,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归仁王子宣布废藩决定,命令交出有关土地、人民等一切文书,并且当场责令藩吏作向导,由随行人员加封、监管。琉球国王尚泰被日寇掳往东京,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设“冲绳”县,还称其为“琉奴”。日本吞并琉球之后,就全面推行“皇民化”,开始对琉球施行“文化灭族”。当时,琉球君臣百姓用“不合作运动”与之对抗,各岛百姓签下血书誓文,密约即使面临武力也绝不改变不服从的态度。如果署名者背誓,本人处死,父母妻子流罪。 日本残酷统治与血腥屠杀,使得琉球人矢志不移,一心要归顺中华。 1877年(光绪三年)12月的一个夜晚。 大清驻日公使随从人员黄遵宪,抵达日本神户港。 在神户逗留期间,发生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 大清国驻日本公使馆人员黄遵宪。 晚间,黄遵宪回到清国公使座船中,见到一位“不速之客”——琉球国使节马兼才(与那原良杰),只见他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看到清国公使人员放声大悲,伏地痛哭。 他拿出琉球国王密敕,请求清国公使拯救琉球亡国之危。 这位琉球使节对国家国运深深担忧,于夜深之时,闯进清国公使座船中求救。 这个场景非常震撼,给黄遵宪极大的冲击。 在日期间,他多次和日本人交涉,为维护琉球不被日本侵吞不遗余力。在对琉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后,他写下一首《琉球歌》—— 白头老臣倚墙哭,颓髻斜簪夜惨绿。 自嗟流荡作波臣,细诉兴亡溯天蹴。 天孙传世到舜天,海上蜿蜒一脉延。 弹丸虽号蕞尔国,问鼎犹传七百年。 大明天子云端里,自天草诏飞黄纸。 印绶遥从亦士颁,衣冠幸不珠崖弃。 使星如月照九州,王号中山国小球。 英簜双持龙虎节,绣衣直指凤麟洲。 从此苞茅动人贡,艳说扶桑茧如瓮。 酋豪入学还请经,天王赐袭仍归赗。 尔时国势正称强,日本犹封异姓王。 只戴上枝归一日,更无尺诏问东皇。 黑面小猴投袂起,谓是区区应余畀。 数典横徵贡百牢,兼弱忽然加一矢。 鲸鲵横肆气吞舟,早见降幡出石头。 大夫拔舍君含璧,昨日蛮王今楚囚。 畏首畏尾身有几,笼鸟惟求宽一死。 但乞头颅万里归,妄将口血群臣誓。 归来割地献商于,索米仍输岁岁租。 归化虽编归汉里,畏威终奉吓蛮书。 一国从兹臣二主,两姑未觉难为妇。 称臣称侄日为兄,依汉依天使如父。 一旦维新时事异,二百馀藩齐改制。 覆巢岂有完卵心,顾器略存投鼠忌。 公堂才锡藩臣宴,锋车竟走降王传。 刚闻守约比交邻,忽尔废藩夷九县。 吁嗟君长槛车去,举族北辕谁控诉? 鬼界明知不若人,虎性而今化为鼠。 御沟一带水溶溶,流出花枝胡蝶红。 尚有丹书珠殿挂,空将金印紫泥封。 迎恩亭下蕉阴覆,相逢野老吞声哭。 旌麾莫睹汉官仪,簪缨未改秦衣服。 东川西川吊杜鹃,稠父宋父泣鸲鹆。 兴灭曾无翼九宗,赐姓空存殷七族。 几人脱险作逋逃,几次流离呼伯叔? 北辰太远天不闻,东海虽枯国难复。 毡裘大长来调处,空言无施究何补? 只有琉球恤难民,年年上疏劳疆臣。 公元1879年4月,大清光绪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日本突然向世界宣布,将琉球国改为日本冲绳县。 宁死不屈的琉球人。虽遭日本重压,依然心向华夏,着华服汉装,不改初衷。 世界惊疑,清王朝更是如同晴天霹雳,大清国属国如何成为日本“郡县”呢?! 清朝即派遣翰林何如璋去日本,就琉球问题进行交涉。 何如璋引用大量历史资料,证明琉球一直是中国属国,并质问日本为何做出如此不合情理之事。 日本人回答出乎何如璋意料—— 日本人称,琉球“自古以来属于”日本,日本长期对其实际控制。虽然中日都与琉球有朝贡关系,但是日本对琉球控制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入。 因此,琉球由一国变成一县,是符合日本政治逻辑。 直到这时,清朝外交官才第一次知道200年前琉球和日本之间那道誓约,了解琉球所谓“两属”状态。 1879年5月,李鸿章与日本人大藏省书记官竹添进一郎会谈时,李鸿章表示以前并不知道这份文件存在,他是从这一次日本外交部门照复中国总理衙门文件中看到誓约。 竹添声称:日本兼并琉球,乃是防范俄国与德国对亚洲野心的不得已之举。中国为琉球的“私夫”,日本为琉球的“本夫”,作为“本夫”的日本没有放任琉球“私通”的道理。 这番混账逻辑,让李鸿章气不打一处来。 琉球国变天了。日本抽刀割去琉球国与中华的脐带关系,据为己有。 恭亲王奕䜣向慈禧太后报告:“不独(琉球)北岛久为日人所据,即中岛、南岛亦均为日本收税:琉球之隶中国其名,而属日本其实。” 大清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被日本和琉球联手骗了200年。 事已至此,何去何从? 欲保琉球于藩属之列,唯有动武。 昔时日本以战夺琉球,今中国欲保其名分,亦需一战。 然病弱之清朝,无力承担另一场外战之果,多数官员对琉球态度消极。 即便日本宣布琉球归属日本,琉球国人士依然不服。琉球王国进行艰难交涉,在日琉球人发起救国运动,向清朝政府求救。 琉球国王不甘失权,屡次遣使求援,甚至有人以死明志,却难动中国政治家之心。 李鸿章言:“中国受琉球朝贡,本无大利。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不暇,亦且无谓。” 即琉球于大清,可有可无,不值得付出代价。 然而,清政府在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使琉球距离大清越来越远。 李鸿章认为琉球一旦发生变故,清朝很难从军事上支援,且日本军事力量暂且在清朝之下,尚不会因琉球问题发起事端,因此清政府不必“得不偿失”,只需通过谈判让日本感受到清朝“存在感”而有所顾忌。 事态发展真能如此吗? 唯有翰林院侍讲、加二品顶戴,大清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力主以武力压服日本。他说:“(日本)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又况琉球迫近台湾,我苟弃之,日人改为郡县,练民兵......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 何如璋于1876年12月,经李鸿章力荐,晋升为侍讲加二品顶戴,出使驻日本外交公使。期间撰写《使东述略》一书,对日本取法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作详尽介绍。1882年3月1日,何如璋卸任回国。8月7日,补授翰林院侍讲学士。1883年10月,被任命为福建船政大臣。 可这种老成谋国之理,遭李鸿章反驳。 李鸿章称:“琉球地处偏隅,尚属可有可无。”并称何如璋“小题大做,转涉张皇”。他相信有《万国公法》,日本断不敢造次。 结果日本人以蔑视口吻回答李鸿章:“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著条约,万国公法亦可不用。”【8】 这是日本使臣森有礼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于《北京条约》谈判中面对李鸿章而坦言的。 今日,中国海军舰队穿越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 中国海军舰队从日本与台湾之间水域驶入西太平洋,主要东西通道有四条,分别是大隅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和石垣海峡。宫古海峡位于宫古岛与久米岛之间,最窄处仅为113海里,而最宽处则有150海里。【9】 早在2020年,日本自卫队就在宫古岛新建12式岸舰导弹发射阵地,部署多套12式岸舰导弹系统。在西南方向,日本已部署4个中队12式岸舰导弹,分别位于奄美大岛、宫古岛、石垣岛和冲绳本岛。这款导弹具有超过200公里射程,而改进型可达到400公里。 而中国舰队航行距离“宫古海峡不到10公里”,皆在射程之内。 日本自卫队地空导弹、防空反导、雷达监测部队已部署在宫古岛、石垣岛等西南群岛。这些力量不仅能对中国舰队展开反舰打击,还有一定防空和反导能力。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已将西南诸岛建设成军事警戒哨所,为美军提供解放军重要信息。 而今看来,琉球地理位置的军事战略意义远超经济利益。 然而,当年李鸿章等并未察觉其重要性。 他执掌外交大权,选择了成本最低的“外交斡旋法”——恰好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且将东游日本,李鸿章恳请其调停琉球问题。 在西方人认知中,琉球被日本实际控制,然日本在琉球问题有短板:“虽宣称长久尤其1609年后对琉球行使主权控制,却有意不解释为何允许琉球彼时与中国保持官方关系并定期遣使进贡。”日本隐瞒此事二百余年,此时欲吞琉球,理亏。格兰特遂提妥协方案:将琉球一分为三,北部归日本,中部由琉球王国复国,南部归中国。以保中日颜面,和平解决。 日本人认可思路,但欲修正内容,提出“分岛改约论”。琉球可分,北岛中岛归日本,南岛(宫古、八重山二岛)归中国,同时要中国予日本外交最惠国待遇。目的是“以贫瘠两岛换清政府对吞并琉球之承认及最惠国待遇”,因中日建交时未予日本此待遇,日本忿忿不平。 多数中国官员认为此方案可接受。 1880年10月28日,中日多次谈判后草签《琉球条约》,规定:“除冲绳岛以北属日本管理外,宫古、八重山二岛属大清管辖,以清两国疆界,各听自治,彼此永远不相干预……限三个月内在大清国都中互换,光绪七年正月交割后次月开办加约事宜。”且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 若条约签署,中日国界将划于冲绳岛与宫古岛之间。 但在最后签字时,大清朝廷意见分歧。 大清认为,中国为天朝上国,外交不谋私利,得岛后应让琉球复国,“以南岛存球一线之祀”,以显大义。 李鸿章却认为两岛贫瘠,复国不现实,若不让复国,中国直接管理则显私利,费力不讨好。故建议拖延,如明朝之法。 李鸿章外交影响力大,此思路得多数官员同意。 日本着急,为使吞并合法化,急切交涉。 1881年11月,日本右大臣岩仓具视两次约见何如璋,愿让步重谈,清政府未应。 至1887年,日本再求修约,又被拒。此拖延至甲午战争,朝鲜、台湾被吞,琉球问题随台湾割让而终,琉球成日本冲绳县。1878年12月,日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武力吞并琉球,再度派遣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前往琉球,实施“废琉置县”。 清朝政府如此软弱,日本更肆无忌惮。 日本强行夺走琉球,清廷仅由恭亲王发出一份抗议信,表示态度。 1879年3月,松田率领400人军队和160人警察杀气腾腾来到琉球,下令接管首里城。4月4日,日本宣布废琉置县,琉球就此成为日本冲绳县。 琉球臣民坐看日本吞没琉球,哭求大清无果,只得无功而返,万般无奈后,只好低头向日本称臣。 琉球藩属国,孤悬海外,大清弃之如履。 此时,大清朝已日薄西山,末路狂奔,自身利益尚且无从保证,何况藩属国呢?! 从此,这块藩属宝地,尽归日本。 收复琉球只是第一步,日本另一只脚已踏进朝鲜半岛。 这是对大清第二个藩属国的觊觎与侵略。 此前,1875年,日本入侵朝鲜江华岛,强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日本取得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 目的是要朝鲜实现独立,哪怕这意味着要和清朝开战。 1875年5月,日本派“云扬号”等3艘军舰以测量海岸名义,闯入朝鲜釜山海域示威,入侵朝鲜首都汉城附近江华湾,派出小艇向朝鲜草芝镇炮台进行挑衅。双方交火,日军以2人受伤代价,击毙朝鲜士兵35人,俘虏16人,缴获大炮36门,并纵火焚烧永宗镇,这就是“云扬号事件”。 1876年1月,日本出兵乘3艘军舰前往朝鲜,意图借“云扬号事件”打开朝鲜国门。日本派使者试探大清后,发现大清对此事态度冷漠,转而不断重压、逼迫朝鲜与日本在江华府演武堂签订《日朝修好条规》(称《江华岛条约》),开放口岸、允日本测量海岸、允通商。 《中日兵事本末》载:“……总署答以朝鲜虽我藩属,而内政外交,听其自主,我朝向不与闻……至是,日本以兵胁朝鲜,而遣开拓使黑田清隆为全权大臣,议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鲜议约。二年春,约定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互派使臣,并开仁川、元山两埠通商,日舰得随时测量朝鲜海岸,中国视之漠然也……”【10】 面对日本垂涎朝鲜,在外交层面,大清始终冷漠对待,即便是大清外交掌门人李鸿章亦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这时,大清朝中目光敏锐者看出端倪,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人,意识到“倭人不可轻视”。 而朝廷和大部分官员,对日本嗤之以鼻:“蕞尔小邦”、“不以倭人为意”。 日本吞并琉球和插足朝鲜,是为鲸吞华夏扫清外围障碍。 这是日本人觊觎朝鲜、意图控制大清国藩属国的第二步棋,可谓顺水推舟,旗开得胜。 在备受日本欺凌之下,朝鲜只得寻找列强保护,与美国签订《朝美条约》,希望得到更强大保护伞。 在历史宏大画卷上,海权如同一把关键钥匙,开启着国家命运的大门。 明治天皇统治下的日本,宛如觉醒于沧海之上的强者。天皇之眸中,闪耀着对海权炽热的光芒。那片广袤海洋,在他们认知里,不再是遥远边际,而是通向霸权与荣耀的通途。日本上下一心,将发展海权视为崛起之根本。他们的战舰如钢铁巨兽般游弋于波涛之间,他们的目光中满是征服的欲望。每一朵浪花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海权的野心与执着,那是对海天世界的觊觎,是对海洋力量的顶礼膜拜。 大清上朝,宛如一位沉睡在古老荣光里的巨人。 海权意识于他们而言,如轻烟般淡薄。朝廷之上,目光多流连于内陆山川与繁华市井,那无垠海洋仿佛是被遗忘的角落。 官员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对海权漠视如同顽疾。 直到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设立台湾省。 这一天,大清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海军领导机构——海军事务衙门,以加强对海防建设领导。 至此,近代中国新的国防体系终于建立。 然大势已去,木已成舟。 琉球群岛,如碧海夜明珠,被东瀛倭人悄然吞并。 而朝鲜半岛,亦渐有倭人涉足之影,如阴霾悄然笼罩那片古老土地。然大清官员,何其傲慢,轻慢之心溢于言表。 那是一段令人喟叹之岁月,海疆之安危,在自负目光中被忽视。大洋之涛声似在低语,诉说着轻慢危机。大国之尊,却在海权懵懂中,渐失先机。金阙之下,方略之误,如那残棋之局,一步错而满盘皆有憾。 风云将起之际,此等淡漠,实乃历史之殇,令人抚卷长思,感慨万千。 当列强的战舰横行于海面,他们才惊觉那片蓝色疆域的重要,然而此时,先机已逝。那些本应守护海疆的战船,在岁月侵蚀中腐朽,如同他们对海权的认知一般,模糊而黯淡。 日本在海权意识的觉醒中乘风破浪,大清却在淡薄中逐渐迷失方向。 这片蔚蓝海洋,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另一个国家的彷徨,在历史长空中留下深深叹息与无尽思索。 站在旅顺口军港水岸,这里已成旅游景点。 我在岸线徘徊,海风抚面,浪拍礁石。 东侧是黄金山,西侧是老虎尾半岛,西南老铁山,即旅顺口。开口只有宽近300米,由两山对峙而成出海口,300米开口只有一条91米航道能通行,每次只能通过一艘大型军舰。 大清时,旅顺口军港,乃海防要冲。“港阔水深,可泊巨舰无数。岸畔坚石垒砌,固若金汤。”港内,“舟楫云集,旌旗蔽日。”战舰罗列,“首尾相接,气势恢宏。”炮台上,“巨炮森然,威风凛凛。” 港周山峦起伏,“翠树成荫,郁郁苍苍。”然每逢潮起潮落,“涛声如雷,震撼心魄。”虽有此雄关险隘,然时运不济,国势渐衰,终难抵外夷之侵。 眼前,炮台依旧耸立,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然散发着威严的气息。 黄海制海权,关系三个半岛: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海上交通,进而关系京畿安全。 日本强霸,犹如一把刺骨之剑,深深刺进中华血肉。清朝的软弱与忍让,让这把剑愈发锋利骁悍。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无陆地接壤,一旦日本生事,必从海上来。没有一支强大海军,只能缩头被打。 中国古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罗马人谚语:要想得到和平,那就准备战争吧!其实是同一道理。 这一刻,强烈的海风吹拂我的胸膛。 心脏顿然紧缩起来。 【文史来源】 【1】《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2《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789页 【2】〔美〕安乐博《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1520—1810》王绍祥译《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 【3】殷若楠《日本海权思想传统及其政策实践》 【4】(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米庆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5】秦宗仓、屈宏辉、薛海龙《中国近代“塞防”“海防”之争对当代西部安全问题的启示》《西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5期 【6】大清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言。(张宏杰《琉球史话五百年》《同舟共进》2019年12月) 【7】张宏杰《琉球史话五百年》《同舟共进》2019年12月 【8】“这才是战争”《中国500年来的藩属国琉球,是怎么被日本吞并的?》2022年5月11日 【9】《百家快评》《日本导弹已全面在位,通道被封闭,中国海军如何突破重围?》2024年9月25日 【10】罗惇融《中日兵事本末》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