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租售同权,淮安什么时候来?
兄弟们,这个事儿我憋好几天了,奈何前几天新政大招是一个接着一个,实在双拳难敌四手。
今天终于有机会跟大伙儿不吐不快!
就是住房租赁条例一出,咱们瞧见不少人都在说:
“租赁税来了”、“房东税来了”、“以后躺平收租的日子不那么好过了”…
还有人说:“租金收税又如何?了不起我涨房租,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
咱不抬杠,也不犟嘴,就现在这个租赁行情,你真涨个房租让大伙儿开开眼就完事儿了!
更何况,租金作为房东个税的一部分,早就是要交的!
不信这个邪的,拿出手机,打开个税app看看就知道了。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个事儿,也是打《住房租赁条例》上来,但大家的体感很可能比房租交不交税要明确得多——
学区房,恐怕真的要变天了!
根据9月15日即将正式生效的《住房租赁条例》明确了将全面推动租购同权。
具体来讲,租房者子女可按规定就近入学,享受与购房家庭子女同等教育资源,包括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你注意啊,这是头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租购同权”。
我说大伙儿体感更加明确,那纯属是因为它确实对传统学区房逻辑形成了颠覆性冲击。
其实好几年前,咱们就明确提过“租售同权”,而且不少城市还进行了试点。
这一试,还真试出了众生相:
临时涨租的、不配合备案的、房东组团搞同盟垄断的,还有不敢奢望孩子租房就能上学的…
核心问题其实就一个:房东必须得配合租客去备案!
换言之,主动权在房东,在这件事上,租客与房东的话语权天然不对等。
尤其是当房东自己家的孩子也需要对口学位时,这个事儿几乎就变得不可能。
好多城市执行的是“六年一学位”甚至“九年一学位”,租客的孩子用了,房东的孩子咋整?
所以,你要是房东,你肯定也不愿意配合。
反观租客这边,一直以来咱们的思维惯性就是“租房的不能跟买房的相提并论”;
再加上对房东配合备案没有强制性,这个事儿就更难落地了。
而最新出台的《住房租赁条例》,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了——
无论房东配不配合,租客自己都能去备案,只要符合条件,孩子就能上学。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之前的堵点一下子疏通了。
要么您憋着压根儿不把房子往外租,要么您找的租客恰巧都是不需要学位的。
只要租客有学位需求,那租客孩子能不能享受对口学位,还真不由着房东。
您说,了不起我涨房租,把学位溢价往里加不就得了?
还是那句话,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但市场买不买单是另外一回事儿。
拓海本人呢,差二寸也当了杭州老破小学区房的房东,我在看房的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
房价、房租都在往下走,溢价空间在扩大。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就仨:
孩子少了、房子多了、房东老了。
杭州姑且如此,其它城市呢?
听到这儿,您还觉得您那个媳妇儿不想多住一天的老破小学区房能涨得动房租?
而且,大伙儿还可以想另外一件事——
要是租房就能踏踏实实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那谁还会花个一两百万、两三百万甚至更多钱去买老破小学区房呢?
有小伙伴说了,这不变相削弱学区房的垄断性教育特权吗?
自信点,不是变相削弱,就是明着来的!
更直白地讲,如果一套房除了学区之外,别的乏善可陈,那接下来大概率会进入到一个或快或慢的“挤泡沫”阶段。
听到这儿,有不少兄弟忍不住就想问了:
“这么多年来,咱们不是早就习惯了学区溢价吗?二十来波孩子都这么过来了,这怎么说变就变呢?”
客观来讲,只有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接下来房地产要走向何方以及国家队究竟想干什么。
以下,咱们就来逐一拆解——
首先,打破资源垄断。
其实我们平常说的学区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城市核心地段的新房、次新房,各方面配套OK,居住品质到位,好学区只是锦上添花;
另一类是虽然占据城市核心地段,配套和学区虽然OK,但是居住品质实在拿不出手的老破小。
很显然,最新出台的《住房租赁条例》主要会影响的就是后面这一类。
因为第一类房源无论是买卖还是租赁,学区价值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远不像后面这种,学区学位几乎是唯一的卖点。
我们的城市发展轨迹与土地招拍挂情况决定了——
在许多城市的核心地段,好学区与老破小就是共存共生的关系,反倒是新房、次新房才像是“异类”。
这样一来,现有的多校划片、名师轮岗(大多情况下限定在某一区内进行)其实很难解决名校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而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又恰恰集中在老小区业主手上。
其它的孩子想读好学校,最主流的做法几乎就只剩下高价买学区房(即使是老破小学区房,单价往往也不低)。
由于这些片区新增供地十分有限,动迁成本又很高昂,因此很难产生新的土地招拍挂价值。
这就意味着,持有锚定优质学区房产的二手房、三手房…八手房房东成了最大且唯一的受益人。
不打破这个循环,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停不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老破小学区房房东本人,其它任何一方都有意愿去打破这个既定的游戏规则。
其次,实现风险拆弹。
既然您老几位玩的是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那就少不了层层加杠杆。
反正总会有后来的家长从我手里把学区房接过去,只有预期在,加杠杆又何妨?
拓海本人曾设想过一个模型:
用一套学区房,前15年给孩子锁定好学位,期间还贷等于变相存钱,15年后转手卖掉作为孩子的留学经费。
这个前后分阶段享用的玩法是上全聚德吃烤鸭得来的灵感。
可是,这套玩法在《住房租赁条例》横空出世之后,瞬间碎成了渣渣。
原因就是击鼓传花终于传不下去了,其金融属性必将荡然无存。
站在金融体系的角度理性去看,确实是必须得这么做!
一方面,这类总价预算可控、教育资源较好、居住品质较差的学区房,在金融机构眼中绝非优质抵押物。
而且,随着房龄越来越老,建筑和设施越来越老化,其作为抵押物的价值和约束力还会逐年降低。
另一方面,许多一二线城市老破小学区房的杠杆率已经明显偏高,对于一个抵押价值本就不咋地,还一年不如一年的抵押物来说,明显不合理。
像笔者本人,原本就是希望用20-30万元首付给女儿锁定优质中小学,用其它房租对冲房贷,顺便手搓留学经费的。
这么算下来,其实际杠杆率很可能干到80%朝上。
可问题就是,优质学区的紧俏性在年年走低(这点和许多城市优质学区近年来的分流压力是对得上的)、新一代年轻人愿意为子女教育牺牲居住品质的越来越少。
抵押性逐年变差、杠杆率居高不下、认可度连年走低…该叠的buff基本上都叠满了。
好吧!与其到时候再被动地面对问题,倒不如现在、立刻、马上给它定向拆弹…
第三,留住人才,推动经济转型。
咱们老说“经济转型”、“经济转型”…转型的核心动力有且只有一个:
那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科技人才!
未来哪座城市能留住这些科技人才,哪座城市就有机会抢占先机,率先完成经济转型。
在所有能够留住人才的核心要素里,个人的“发展机会”与子女的“教育资源”,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
翻成大白话就是自己挣大钱、孩子读好书。
但许多一二线城市优质学区的现状是:
要么花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买带好学区的新房、次新房;
要么花一两百万去买除了学区,别的啥也不行的老破小。
坦白讲,对于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科研人员或者工程技术骨干来说,这俩选择,哪一个都有点尴尬。
新房、次新房?压力太大!
老破小?住十多年不甘心!
站在一座城市的视角看,无论哪一个都不利于留住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既定规则,反而成了最优解。
以下,到了这篇文章最关键的环节!
面对《住房租赁条例》最新敲定的租售同权,大家应该如何面对?
首先,要承认租售同权的大势所趋以及往后的几十年里,愈发公平、愈发向弱势群体倾斜,一定会成为越来越鲜明的底色。
我们普通人的任何决策,几乎都会在上述底层逻辑之下去完成。
具体到学区房这个事儿来看,我们大可以分情况讨论——
如果你想买套房,且除了学区价值和所谓的市中心配套资源,向居住品质、物业质量等等要素乏善可陈,那趁早收手吧!
这类房子以前还能靠着优质学区作为溢价筹码,利用有娃家庭普遍的重视教育保持流动性和投资属性。
而且,从北上广深、苏杭宁津等等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反馈来看,往往越是小面积且总价可控、实力还款压力能让大多数人顶住劲儿的房子,溢价空间和流动性就会越好。
最新的《住房租赁条例》出台之后,随着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被打破,这类老破小最后的底牌也被抽走了。
不客气地讲,这类房屋未来的最核心客户有且只有一类:
不愿往远处去的老年人。
如果你手里有套这样的老破小学区房,能卖就抓紧卖掉吧!
尤其是此时此刻,你家并没有孩子真正在用这套房在读书,那就更没必要犹豫了。
原因,我上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
租售同权到位之后,你手上最后的底牌被抽走了,这个细分市场一定会加速向买方倾斜。
此时此刻,买家的心态大概率和租客是一毛一样的,用凯申的话说,“优势在我”。
这里面很可能会有一些朋友想要搏拆迁。
经常看咱们号的老铁一定都知道,对于这个事儿,咱们始终持保留态度;
只不过您要是真打定主意了,那咱们确实不能拦着,决定权在您。
但确实有必要讲一句:
“城市更新不能完全和拆迁划等号,而且今天的城市更新,无论如何也不能跟2015年前后的货币化安置相提并论了。”
如果你手里恰好有这样一套学区房,暂时卖不掉,还想往外租,那就尽量寻找不需要学区的租客。
譬如刚刚毕业,前来找工作的大学生,大概率会是优质租户。
道理很简单,如果租户有娃,且刚好到了学龄期,人家不用你配合,自己就能去做备案。
他一旦真的自己去备案了,且娃符合就近入学条件,那就会锁定您这套房的学位。
甭管是“六年一学位”还是“九年一学位”,都意味着在相应的时间以内,您这套房子最核心的资源是被占用的,在买家眼里相当于最具价值的那部分资源暂时被阉割了。
这种情况下,您琢磨您还有可能卖得上价吗?
学区房的确迎来了规则大变天,此时此刻,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慨叹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要积极拥抱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尤其在这样的历史转型期,懂得顺势而为,不一定能让你闭眼躺赚,但至少能少踩坑、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