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淮安“小火车”——有轨电车1号线诞生记
2015年12月28日上午8点30分,一辆有轨电车从市体育馆站缓缓开行,奔向淮安区的南门站。至此,淮安市正式步入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时代。有轨电车1号线的运营,也为淮安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串联起了城市的主要区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商贸往来和人员流动,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临近通车1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淮安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从论证到通车的崛起之路。
huaianLK
淮安有轨电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安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远远超过了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加剧。发展快速公共交通、改善出行结构无疑是关键之策。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科学研究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在此背景下,2012年6月,淮安市快速启动了快速公交系统(BRT)规划设计工作,并首先于2013年3月底完成了BRT线网规划、全线勘探测量、工可报告及初步设计编制、车辆选型、站台设计等工作。
2013年5月,淮安市委、市政府要求市交通运输局对BRT暂缓实施,进一步对地铁、轻轨、BRT、有轨电车等方式进行比选和论证。经过科学论证,淮安目前尚不具备修建地铁、轻轨的条件,大容量快速公交只有BRT和有轨电车。
对于是建BRT还是建有轨电车?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网络上的广泛争论。围绕BRT、有轨电车这两个选项,当时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算了一笔账:“BRT虽然初期投资量较低(每公里约0.3亿—0.5亿元),但是使用年限约8年,且不够低碳环保,客运容量较小。按现代有轨电车30年使用年限计算,BRT与有轨电车全寿命周期投资相当。”在运能上,现代有轨电车载客量更大,相当于2.5辆BRT车辆,还可以连挂运营,运量接近轻轨,运营更加可靠、舒适、节能、环保,且能带来环境改善等溢出效应,应该说全面优于BRT。
淮安市有轨电车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论证会
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铁道所副所长李臻认为,现代有轨电车能够敷设在绿化带内,可节约城市土地,减少与社会车辆的路权争夺,有助于电车运行速度提升;更加节能环保,零排放、无污染、能耗低,符合淮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求。另外,现代有轨电车更加快捷准点、安全舒适、形象美观,更能提升城市品位。
通过比较,对于淮安而言,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更为适宜。经过大量信息披露和理性深入的讨论,建设一条运量大、环境友好、快捷舒适的城市轨道交通,逐步成为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
2013年5月,淮安市政府召开专题会,布置启动了现代有轨电车的调研工作。市交通运输局一方面与东南大学、中铁五院、江苏交通科研院、上海城建院等省内外专业机构的专家探讨、咨询淮安建设现代有轨电车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专门组织人员赴波尔多、苏黎世、斯特拉斯堡等欧洲城市以及上海、沈阳、大连、苏州、南京等国内城市开展现代有轨电车考察调研。
淮安轻轨的起始站——市体育馆站
在欧洲考察期间,考察人员与当地有轨电车运营单位、行业专家交流座谈,他们一致认为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轨道交通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既可以在市区人口稠密地区,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一种形式,也可以在市区人口稀疏地区、城市副中心区,作为市区线以及市郊线的补充,同时为远期轨道交通发展做铺垫。对于中小型城市,有轨电车可以作为骨干交通的主要方式。例如,波尔多市总人口92万,中心城区(环线44公里范围内)人口25万,有3条有轨电车线路,全部位于中心城区并穿越主要商业区。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相关城市的运营服务水平已经接近地铁标准,不仅在运力和速度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乘坐舒适、准点率有保证、使用寿命更长。
2013年3月24日,淮安有轨电车1号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经过来自北京、南京、上海、天津、淮安等地的18名专家认真审查,获得一致通过。
2014年的全市两会上,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有轨电车的计划,报告经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审议,一致通过。至此,淮安现代有轨电车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市政府专题研究建设有轨电车可行性
淮安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规划线路西起市体育馆,沿交通路至大运河广场北侧,经和平路至水渡口广场,向南沿翔宇大道、楚州大道至淮安区商贸城。该线路串联了清江浦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生态文旅区和淮安区四个组区,连接了城市商业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线路全长20.07千米,全线共设23个车站,5个地下通道,一座车辆基地。
淮安有轨电车1号线路线图
2013年12月4日,市政府召开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工程动员会,27家相关单位向市政府递交了责任状,时任市长曲福田要求各单位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面打响现代有轨电车建设攻坚战。为更好更快推进项目建设,淮安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市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公安局、审计局等相关单位人员集中办公,全面领导协调建设工作。随着有轨电车项目沿线绿化移植、管线迁移、征地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迅速开展,项目建设的大幕逐步拉开。
轻轨建设施工现场
轨道铺设现场
1号线全线基本实现“轨通”;
1号线全线基本实现“电通”;
首列有轨电车开始上线调试;
有轨电车全线配套道路改造等基本完成;
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经营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有轨电车开始模拟不载客试运营(“跑图”);
有轨电车1号线竣工验收完成;
有轨电车1号线通过试运营评审;
有轨电车1号线开通试运营。
行进中的淮安有轨电车
从2014年3月开工到投入试运营,项目仅用时1年9个月,创造了有轨电车建设的“淮安速度”。不仅如此,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项目投资概算为36.5亿元,最终决算实际累计投资只有28.5亿元,单位里程造价创全国最低。行业专家对淮安有轨电车1号线项目给予规划设计优、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高、项目投资省、景观形象美的极高评价。1号线工程还获得淮安市“翔宇杯”、江苏省“扬子杯”工程质量奖、上海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优质投资项目特别奖等荣誉。
有轨电车成为淮安市民的便捷出行方式
淮安有轨电车1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实现了电车最高运行时速从35公里/小时至70公里/小时的提升;电车全程运行时间由66分钟缩短至48分钟,平均时速提升至25公里/小时,平均时速位居国内行业前列。通过科学调度,1号线上线运营电车从8列逐步增加到了18列;发车间隔由16分钟缩短为6分钟;日均客流由8000人次逐步增长到3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已突破6万人次,单线客流量全国领先。快捷准点、安全舒适的高品质运营服务,使淮安有轨电车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和各地游客的欢迎与好评,成为一张展示淮安人民友好热情与地方文化、风景的标志性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