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1594—1658),浙江海宁人,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谈迁最大的成就是倾全部精力,修编记述明代历史的通史巨著——《国榷》。顺治十年(1653),谈迁应好友弘文院编修朱之锡之邀,与之同行,携《国榷》稿北上京城,其间在淮安逗留二十多天。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谈迁沿着大运河从原路返回浙江海宁,途中再次经过淮安。谈迁将他这两次往返北京的所见所闻、所咏所撰编成一部《北游录》。书中用诗文等多种形式,记录下了他在淮安大运河沿途的见闻,是了解清代初年淮安和大运河历史风貌的珍贵史料。▲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谈迁和他的《北游录》 《北游录》共九卷,纪程、纪邮、纪泳、纪闻各2卷,纪文1卷。在《纪程》部分,谈迁记载了淮安府城、清河县城和清江浦、板闸、甘罗城等地的风貌。 淮安府城是三联城,谈迁笔下“新城如野,夹城如薮,旧城犹不失为都会也”。谈迁还寻访了韩侯钓台和漂母祠等古迹,对其真伪考证了一番。谈迁还到淮安城西四十里高家桥的田野乡村走访,发现“淮人俭约,故云‘淮贫’,滨河多苫舍,或瓦其内……一瓦舍岁且费数金,故苫之以避徭也。”其间,谈迁还多次到运河西面的管家湖(西湖)游玩,“望西湖色喜,终迷径而止。”▲明天启《淮安府志》中三联城,城西有管家湖(西湖) 淮安府城沿着运河往西北行便是板闸,有钞关(俗称榷关),市井繁盛,谈迁载:“市居千余家”。当时的板闸已废弃,淮关监督新修河道,谈迁也有记述:“凡行十五里抵板闸。闸废,前二十年。舟内转里许,经榷部公署而后出。今移河直达榷部,放舟出公署数百武,驻河上之水心亭。榷署前石桥,并废。今犹曰板闸,非故道也。” 板闸往西北十五里是清江闸,清江闸上下便是重镇清江浦,谈迁描述道:“淮滨多侨民宿贾,巨室鳞次,诚剧市也”。明初漕运总兵、平江伯陈瑄开凿清江浦运河,故清江浦有陈瑄祠,谈迁参访这处“平江侯陈恭襄祠”,记述了陈瑄开运河、除洪险、兴仓储、利漕运的功业,“庙貌巨丽,今渐有黍离之色。”陈瑄祠附近还有灵慈宫、普应寺等。明初陈瑄“于淮滨作常盈仓五十区”,即清江浦的常盈仓,而到清初早已废弃,谈迁只看到“圯甚,仅存数楹,坚墉广厦,倍于常制。”▲明代漕运制度的开创者——平江伯陈瑄 清江浦往西,谈迁又经过兴福闸(即福兴闸)、通济闸,望碧霞元君庙,即清口枢纽的地标性建筑惠济祠。这段运河边便是秦汉淮阴县城范围,谈迁记述道:“北岸甘罗城,周可四里,积沙与城平,四门塞其北。……旧淮阴县治。相传甘罗筑。雨后土中尝得小钱,状如钟有篆文不可识。俗号甘罗城。”他认为甘罗城应该不是战国时筑的城,可能是南宋的时候抵御北方金、元而筑的城。 “甘罗城西数百武曰清口。”清口为黄淮运交汇处,是运河险要,百姓修有祭祀河神金龙四大王的金龙大王庙,谈迁云:“无舟不祷,优唱灌耳。”谈迁还将庙中碑刻记载的金龙四大王原型的南宋人谢绪事迹记录下来。 清初的清河县已经饱受水患、百姓困苦,顺治三年(1646),县治迁到小清口西北(今淮阴区马头镇旧县)临时办公。因此,谈迁在数年后途经清河县城,只记了四个字:“县瘠无城”。▲ 康熙《淮安府志》中的清河县城图,当时县城饱受水患之苦 在《后纪程》部分,谈迁记述了顺治十三年(1656)五年沿着运河南返经过淮安时的见闻。 首先是依然位于小清口西北的清河县城,“在河北,无城。儒学大成殿,覆以琉璃瓦。左即邑治。俱临河。有状元坊,嘉靖己未科丁士美立。”渡过淮河口,谈迁踏访了韩信城和漂母墓两处古迹。对于清江浦的繁华,谈迁也记述道:“清江浦居人数万家,夹河二十里,余登北岸,见淮水汤汤,历天妃庙而东入海也。望王家营,恨隔天堑。”归途中谈迁宿舟板闸后,便没在淮安府停留,沿着运河南下,途经另外一座较大的市镇平河桥,即今平桥镇。谈迁载曰:“(平河桥)为剧镇。支河通盐城,桥跨之。”▲ 清江浦记忆馆中的清江浦繁华图景 在《纪咏》部分,谈迁创作了将近40首淮安相关的诗作。其一是以淮安境内城镇为整体主题的纪游诗。 如《淮安》“浊浪绕城流,清淮旧楚州。霸图先扼要,腴壤或诛求。贳酒知蒿苦,编茅护柳稠。土人勤且朴,为尔问田畴。” 《淮安晚发》:“天围青霭导轻舟,柳色空蒙映浊流。落照锦云如日出,新秋玉露似春浮。野田战马余屯牧,古戍啼乌半废邱。极目中原争险要,长城淮上不胜愁。” 《清江浦》:“毂绾东南占上游,居人范蠡解持筹。平生不合寻陈纸,阳翟临淄富可求。” 《清河县》:“河滨繁爨汲,即此问弦歌。同泊少邻舫,斜阳减怒波。征夫徭频累,使客驿常多。疲邑天为闵,年年稔麦禾。”▲ 《北游录》清抄本书影 其二为关于他踏访的淮安名胜的纪游诗,包括《韩侯钓台》《漂母祠》《放生池》《陆丞相祠》《枚乘故里》《楚元王庙》《寻西湖阻潦》《水心亭纵步》《平江侯陈恭襄祠》《甘罗城》《清口金龙神庙》等,里面一些诗歌不乏咏史佳作,如《韩侯钓台》云:“试问垂纶地,韩侯岂贱贫。英雄如老朽,天地亦悲辛。才大甘枵腹,功高转杀身。谁将城下水,洗血汉宫频。” 其三有记述淮安风土民情的古风组诗。其中有《香茅行二首》《河上行》《驿卒行》《旂鼓行》《楼舩行》《晓舟行》《新城帅府行》等,为我们描绘了栩栩如生的清初淮安生活画卷,如《淮人垣壁多苇萧朴洁可爱》,便朗朗上口:“土俗安勤朴,淮人未即贫。茅茨差近古,板屋略如秦。织薄纹秋水,牵芦障比邻。夜来流素月,犹作楚江滨。” 其四包括《山阳道中思故友王翃四首》《或贻朱太史双鹤漫赋》《悼同舟义乌朱生》等途中创作的唱和寄怀诗。▲ 漂母祠和韩侯钓台 在《纪文》部分,谈迁也写到淮安。其中摘引明末咸阳王弘庆《片石语》著录的天下金石碑刻,其中就有“娑罗树碑。李邕书,在淮安府。” 在《纪闻》部分,谈迁记述漕运总督朱大典的一则段子。朱大典当漕运总督时,是有名的贪官,后来清兵南下时在老家金华自杀殉国,被称为“殉国的贪官”。另有《德宗》一则,说的是清初恭顺侯吴维华任漕运总督时,听扬州福缘庵僧德宗所述狐仙故事。来源:微信公众号《方志淮安》/作者:罗志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