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散文] 炉灶纪事

                 炉灶纪事
    应朋友之邀,来到建在大棚里的农家灶台。建在泥土地上的土灶,正延用大铁锅、柴火,翻炒着童年的记忆,烹饪着家乡的味道,蒸煮着难忘的乡愁。灶膛内红红的火焰,翻腾起我记忆中炉灶的一幕幕往事。   
    人类从篝火烧烤,就地掘塘,石块支楞,垒土成灶,架上陶釜、铜鼎、铁锅,灶下填薪点火,煮烀蒸,煎炒炸,开启了饮食文明,丰富了人们的味蕾。灶者,造也,造就了人类美食。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离不开炉灶,就是天庭也高度重视,每年灶王爷都必须升天述职,不能有半点含糊。
    记忆中我家的柴火灶最早是没有烟囱,也没有通风炉底,更没有风箱的简易矮灶。一位同村的从部队退伍的二叔,在部队一直在炊事班工作,用的是高效节柴灶,回村后,利用工余时间义务为村里许多人家改造了柴火灶,我家也有了土坯砌,稀泥抹灶台、抹烟囱的高灶。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泥土的灶台也逐步抹了石灰,抹了白水泥,贴了磁砖。
           

  
    进城后,用起了煤炉,特别是使用了液化气灶、天然气灶,还有电饭煲、电烤箱、电磁炉后,生活变得十分便捷美好,少了许多烟熏火燎,汗流浃背的艰辛。   
    城里老小区,特别是棚户区、回迁房里的一些老人,因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虽然家里已经通了天然气或用上了液化气,但有时还会找一些木柴引火烧煤球,尤其炖排骨、熬鸡汤或寒冷的冬天,他们便会将煤炉搬到户外,先在炉膛中放穰草或废旧报纸,点火,添加劈成小块的木柴,待木柴火旺,夹上煤球放入炉膛中,用扇子或硬纸板对准炉底的进风口,扇一会儿,煤球火苗升腾起来,即可拎回厨房使用。用煤炉炖排骨、熬鸡汤,肉烂骨酥汤浓,味道鲜美醇香,非天然气炖、熬所能比。冬天在煤炉上放上水吊,一来用热水方便,二来可以取暖,能节约取暖器或空调取暖电费,一举两得。
            

    过去读文人的“牧童晚归,炊烟袅袅”之类的描写,确实觉得极富诗情画意。现在不同了,炊烟对环境有污染,很多城市严禁用煤,农村禁烧秸杆。浴室燃煤小锅炉、工厂小煤电等一律关停。网上曾报道,河北某市严禁使用小煤炉,将贩运煤球的小商贩给拘留了,谓之从源头杜绝使用小煤炉。小小事件,经网络传播,一下子演变成一场舆.情.危.机,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于是启动调查、问责机制。这年头,煤球生意十分清淡,搬运十分辛苦,稍有门路或技能,谁还会愿意靠贩运煤球谋生。把贩运煤球作为控制燃煤的源头进行处罚,实在有点偏颇,这类奇葩的事情总是让人大跌眼睛。   
    第一次见到特大型铁锅,是上中学时,铁锅比我们生产队烀饲料喂牛的锅还大,厨师炒菜用的是大铁锹,虽然锹柄很长,还要弯下腰才能把锅中的菜翻个透。住校生得交米、玉米给食堂,每月再交两元带伙费、菜汤费。米用于中午煮饭,玉米早晚煮稀饭、蒸窝窝头。学生们感觉窝窝头越做越小,将窝窝头抬到校长室,校长拿起窝窝头,用手掂了掂,说:小是小了点,但很瓷实,分量应该不少,大家先吃饭,我让厨师抓紧再蒸一批,尽快给发下去。
    虽然生于鱼米之乡,但每天都吃米饭、窝窝头,给家里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因为粮食绝大部分交了公粮,国家当时提倡忙时吃干,平时吃稀。
    为减轻家里负担,有几个同学凑钱买了煤油炉,又找学校周边熟识人家放农具的矮棚,放上煤油炉点火煮饭,中午煮菜粥,早晚山芋或山芋干稀饭,不仅节省米,还能吃得饱一点。学校周边人家纯朴友善,从来不要房租,每天学生晚饭后为他们抬几桶水他们都极力阻拦。我看这是一个好办法,也约几个同学凑钱买煤油炉到校外去自己煮饭,我同村的焦晓媚也想参加,其他几个男生不同意,认为与女生一起吃饭不自在。焦晓媚表态,让她入伙,每天都为大家刷锅刷碗,大家才勉强同意。提到焦晓媚,第一次到学校食堂交粮食,食堂厨师负责称粮,一个会计开条子,另一个会计登记。条子上粮食品种写得很清楚了,但负责登记的会计往往还会问一句“交什么呀?”,核实一下。到焦晓媚,会计问:“交什么呀?”
    “焦晓媚。”焦晓媚以为问她的姓名呢。
    “谁同意你交小麦的?”
    “全家人都同意我叫晓媚啊”。
    “胡扯,家里人同意有什么用,拿回去!下一位。”
    焦晓媚一下子急哭了,争辩道:“为什么不行呀?”
    “学校有规定,只能交米、玉米,交小麦不行。”
    “我交的是米和玉米呀。”
    “不是你自己说交小麦的嘛。”
    “我说我的名子叫焦晓媚。”
    我们当地方言,麦与媚同音。从此以后,同学见到焦晓媚,就跟她开玩笑:交什么呀?
    后来进城工作,住集体宿舍,为预防火灾,单位严禁在宿舍做饭。电炉好办,采用负荷控制法,电炉一插电就跳闸,于是有人又用上了煤油炉,自备一个木头箱子,专门放煤油炉、粮、油、菜,即便遇上突击检查,也能迅速熄火,锁上木箱,关门离开。集体宿舍,人员密集,空间狭小,使用确实危险。检查人员明知箱内有炉子,因无权砸锁开箱,所以一直禁而不绝。
              

    如今做饭炒菜实在是太方便了,液化气灶、天然气灶、电饭煲、电烤箱、电饼铛、电磁炉、微波炉、电炒锅,使用清洁能源,环保且快捷,非柴火灶、煤球炉、煤油炉所能比。过去军队行军,炊事班总是背锅背盆,部队驻扎,就地取材,挖坑垒土,支锅生火做饭,现在也用上便利快捷的现代化车载整体厨房,为官兵野营训练,提升部队战斗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随着住房改革,原来拥挤的集体宿舍现在也没有人住了,昔日热闹喧哗的集体宿舍现在空无一人,参加工作的年青人,都有了自己的住房。煤油炉早就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使用天然气炒菜,不经意间还会想起曾经使用的土灶、煤炉、煤油炉的岁月。生于农村,曾经拼尽全力逃离,然而在城市生活久了,又开始眷念田园生活。尽管有人说,凡是写田园诗的人都不是真正耕田种地的人,这或许是对的,人们向往的是田园生活中“秋灶香莲叶,春盘辣芥花”那份雅致、悠闲,而不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艰辛、煎熬。我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可能也不例外。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支持楼主

6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6036 回复 7
举报
全部评论
  • 默认
  • 最新
  • 楼主
  • 壹壶阳光 LV10 知州
    2楼
    生活变迁。
    1-2 11:45   来自江苏
    回复
  • 幸福新淮阴 LV1 举人
    3楼
    我只是路过打酱油的。
    1-2 14:38   来自江苏
    回复
  • 浓浓咖啡 LV9 路人
    4楼
    老炉灶的大多数,虽退出历史舞台,但炉灶里有对生活的怀念!
    1-2 15:45   来自江苏
    回复
  • 平平淡淡99 LV11 知府
    5楼
    煤油炉我们上学时候也用过,那个时候食堂伙食太差了,用猪食形容一点不过分,自己做点饭可口卫生一点。后来改开了,周边有了很多个体小食店,选择就多了,现在学校又是预制菜,学生的餐饮质量一直是个问题
    1-2 19:31   来自江苏
    回复
  • 四水 LV1 路人
    6楼
    对柴火灶的情感挥之不去,烧草锅,陪伴我们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也陪伴祖祖辈辈度过千百年,在我们小时候的70年代,也只有县城居民家庭才有煤球供应,但是家家户户仍然想方设法在小厨房建造一个烧草锅。不仅节省煤炭使用,更是因为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是人口众多的大家庭,所以节省的大量做饭时间。。。。
    1-3 14:04   来自江苏
    1 回复
  • 富村化缘 LV12 按察使
    8楼
    我买过炉子,也做过几个炉子。现在冬天晚上客厅烧柴火炉子取暖,满屋子暖和,泡茶刷碗洗脸洗脚灌热水袋,开水用不完。野外的枯树枝取之不尽,几根木柴就吃一顿火锅,热汗直流。
    1-3 18:56   来自江苏
    回复
  • 银杏叶 LV9 路人
    9楼
    见过煤油炉子的人起码40以上了。记得以前家里还有个酒精炉子,具体是干嘛用的忘了。
    1-3 19:01   来自上海
    回复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免费下载淮水安澜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