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执双方中一方认为,所谓早茶就是早餐时必须要配着喝茶,最起码要准备有茶,如此才能称为早茶;另一方则认为,所谓早茶其实喝不喝茶只是形式,很多人只是去吃早餐,难道不喝茶,早茶店就不给你服务,不让吃早餐了?
早茶一说,早见于清末民国的商埠城市,如广州、上海等地,一些文人朋友小聚、商人接洽生意多在茶楼,因为吃茶较为简便,随便一壶茶水、三五个精致点心吃食,既花费不多又可边吃边聊,不受拘束,更易于宾主接触,进而拉近相互关系,因“轻松文雅”而受到欢迎。如若几人相聚都是摆酒请客,一方面花费颇多,于钱包“压力山大”,另一方面也显得过于正式和隆重,且宴席时间一般较长、讲究较多,酒后又常常会面红耳赤、燥热话多、举止失态,对于宾主来说又或多或少有一种无形的基于双方关系上的“精神压力”。
淮安历史上有早茶,如淮城河下的文楼早期就是一家茶馆,兴办初期只卖清茶、早点,后逐步增设涨蛋、卤肉、煮干丝、蟹黄汤包等,逐渐演变成了饭店。另外,清江浦也有茶楼,据说花街上曾有一家名叫五湖轩的茶楼,在当时就较为高档和有名。
历史上早茶的出现和兴盛,离不开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受众追捧,“有钱”才能“培育”起来,“有闲”才能“讲究”起来,“有料”才能“吹捧”起来。所以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某些城市所谓的“早茶文化”又逐渐“恢复”了起来。这其中,一些确实是生意人间的商务行为,一些是外地旅游者的感受体验,但绝大多数的都是本地老年人,一笼点心一碟菜,一个半天一壶茶,用来打发退休后的时间所为。
实事求是地说,淮安现在大多数人并无早餐喝茶的习惯,淮安人早餐时习惯喝的还是辣汤、豆浆、豆腐脑、牛肉汤等,要不连吃带喝的还有米粥、稀饭、面条之类汤汤水水的。关于不喝茶的原因,一来淮安本地基本不产茶,多数人没有茶不离口的传统,二来现在生活节奏快,多数人也没有空闲时间去慢慢喝茶品茶。即使老年人也很少有一壶茶闲坐一上午的,大多还要忙着打扫卫生收拾家务,或是帮忙买菜做饭带孩子,再不行跟老兄弟去公园溜溜弯,跟老姐妹跳跳广场舞,一起锻炼锻炼身体,也比闲坐半天喝一肚子茶水要强。
所以,个人觉得,如果一定要强调早茶的“茶”字的话,淮安本地现在没有早餐“饮茶”的习惯,不一定非要跟风某些城市,硬凑什么“早茶”之名,武汉早餐叫“过早”,也不叫早茶,不是知名度一样也很高么?
东夷认为,淮安早餐不如就叫“淮安早点”就很好。“早点”一词,既可以是“早餐点心”的缩写,也可以是“更早一点”的略称,不单是淮安传统特色早餐美食的简写,也可以蕴含了淮安人民对于未来发展的热切期望,体现了淮安人民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气概。
当然,淮安早点,不能光有“名”,还得要让它“有名”。有名就需要有实、有料、有特色,这就需要淮安的文化领域、餐饮行业多动脑筋,多挖掘恢复一些传统名点,多开发创造一些新式餐点。
例如,淮安历史上有名的“淮饺三吃”,特别是“淮饺炒米”可以适当地恢复起来,还有汤包、蒸饺、烧麦、水晶包、豆腐卷可以多开发一些新品种,筒儿糕、玉兰片、百花饼、酒酿米糕可以做的再精致一些,锅贴、酥饼、油糍、茶馓、鸡蛋饼、牛肉饼可以再做的更低油一些,面条、辣汤、粥饭等需要进行标准化建设,各种米、面、豆制品可以再多研究一些新奇的做法吃法。
此外,类比于粤港早茶的“虎皮凤爪”“水晶虾饺”,扬泰早茶的“烫干丝”“千层油糕”,淮安早点也需要在特色餐点上打出名号打出名气,这里“淮安汤包”必须当仁不让,必须要保证品质、保证质量,扛起淮安特色面点大旗,作为淮安早点中的高档餐点代表。
除了高档餐点,淮安早点还要在大众化的餐点中推出代表作,以更接地气、更易宣传推广、更易为人们所接收,同时这个代表餐点还需要好吃、好看、好做。
好吃,就要求不能太油、不能太腻,特别是早晨用餐需要清爽利口、营养健康;好看,就要求餐点精致、卖相要好,不能黏糊糊、黑叽叽,而要能让人一见倾心、勾起食欲;好做,不但是对于厨师而言,也是对食客而言的,如果做得太麻烦,人工成本就高,餐点价格就贵,且做的时间太长厨师就容易疲劳,餐点品质就不容易保证。
个人认为,淮安早点的特色代表,在菜点方面,清炖狮子头(类比于虎皮凤爪、肴肉)、鸡汁烩百叶(类比于烫干丝、煮干丝)可以作为候选;在面点方面,除了淮安汤包之外虾仁蒸饺(类比于水晶虾饺)、八宝烧麦(类比于千层油糕、五丁包子)可以作为候选;主食方面,“淮饺三吃”(地方特色版馄饨)可以作为候选。
当然,以上代表餐点的选择只是个人主观感觉,是否能够真的成为淮安早点的代表,还需要广大食客们自己凭口感和爱好投票。但是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淮安早点”这个品牌,努力去宣传推介、发扬光大“淮安早点”这个品牌,“淮安早点”之名就一定会“早点”实现,何必还要再纠结什么“早茶”不“早茶”?!
(注:上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